《温州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大学生志愿服务不是“热热闹闹走一回”

   期次:第135期      查看:37   

  本报评论员 卓高生  
  半个世纪前,毛泽东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雷锋这个响亮的名字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深深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今天校园中活跃着的大学生志愿者如同一个个活雷锋,以对社会的无限真诚和不竭的赤子之心,履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志愿精神是现代社会大学生精神成人的重要内容,是道德水准衡量的重要方面。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奉献自己的时间、知识、技能等与他人发生积极的利他互动,他们是良好社会道德风尚与公益事业发展的践行者、宣传者、引领者,在扶贫开发、社区服务、大型活动、环境保护、抢险救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仍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单向度的志愿精神理解导致志愿服务动力不足。当前对志愿精神认知普遍存在一种狭隘的观念,即志愿服务是个人良好德性的体现,是志愿者无私支出时间为他人提供福利的单向无私关怀和奉献,往往忽略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多元化需求的满足。第二,志愿服务参与的阶段性特征较明显。部分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存在“跟风”、“搭便车”、“挣工分”的现象,有为学校规定40个志愿服务小时可换课外教育学分而报名参加志愿服务的短期行为,一二年级积极性高,三四年级因学业、就业等原因逐渐退出,志愿服务参与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第三,志愿服务活动节日化、形式化问题突出,专业性、学习化程度不够。每到3月学雷锋活动日,志愿服务扎堆在敬老院、孤儿院等地展开,一些应景性的浅度志愿活动只是“扛一扛大旗,拉一队人马,呼一串口号,路边发发宣传单、横幅上签签字,热热闹闹走一回”。大学生志愿者融合自身专业知识、对接社会需求、注重服务学习理念欠缺。
  促进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是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需要,其基本途径和思路可以有:
  一是培育志愿精神,营造志愿服务文化氛围。我们可从学生公民教育和舆论导向入手,扩大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在校园里营造一种参与志愿服务的风尚和文化,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为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和社会基础。
  二是搭建服务保障平台,坚持联接社会网络。各地(高校)可借鉴吸收国外志愿服务立法经验,明确青年志愿者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建立志愿服务风险保障机制和信息记录共享交流技术平台。同时大学生志愿服务必须建立同生活周围环境的融洽关系,于行动和反省的循环过程中开启关怀社会的钥匙,培养关怀社会、服务人群、涵养品格的情怀。
  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升大学生志愿者自我效能。新时期,要增强大学生志愿者的成就感和自尊心必须改革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丰富完善社会回馈激励机制、荣誉激励机制、自我成就型激励机制的构建,坚持在自我认可、社会认同、自我成长的多重效用下实现服务的持续进行。
  四是树立服务学习理念,组建专业指导团队。成立志愿服务学习项目推动小组,由学校有关部门牵头,协调全校各专业所在学院师生共同确立服务学习理念,全员做好志愿服务与课程知识学习的融合计划,策划对接社区需求的服务计划,跟踪反馈和完善志愿服务学习方案;同时,在学生辅导员的基础上组建一支志愿服务理念和实务培训的师资队伍,以加强对学生志愿服务学习项目展开的督导工作。

温州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431次访问,全刊已有915006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