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学生党员的寒假“变形计”

   期次:第133期   作者:谢振东  黄青  学生记者   查看:76   


  何凡在“打粥”。


陈苔在挑杜蛎。


  □学生记者 黄青 谢振东
  从学生摇身一变,成为快递员、清洁工、洗车匠,甚至还有挑夫、海鲜小贩,该是多么新奇的转变。今年寒假,我校学生党员纷纷上演“变形计”,参与了溯初学区的社会角色体验活动、步青学区的党员党性体验活动、瓯江学院的“爱心粥”活动……
  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寒假第三天,大三学生何凡便早早起床从家里赶往火车站,参加“2014年春运关爱行动”。在火车站广场上的临时施粥点打粥,为返乡的旅客亲切地送上热腾腾的红枣粥。临近年末,火车站客流量增大,有时需要连续打几百碗粥不能停,这对打粥的熟练性、技巧性都提出了要求,第一天结束,何凡的手臂已有轻微的酸痛,羽绒服上也留下了大片粥痕。但他丝毫没有放弃,之后的三天他便能又快又好地打粥了,一个人一天便能打一千多碗粥,被小伙伴们戏称为“打粥哥”。打粥工作每天从早上九点开始,下午四点结束,何凡说:“有些小累,但是很充实,一天六七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打粥的这四天,何凡每天都睡得很踏实, “能够实质性地帮助到别人,很快乐。每个人都加入帮助别人的行列,再微小的力量也能凝聚成一股强大的支持。”在他的实践心得上写着:“希望每一个城市都如温州般给人带来温暖,希望每一份温暖都能直抵你的心房,希望你是离人也有归家之感!”
  家住海边的教师教育学院的学生陈苔选择了一个极富家乡特色的工作:挑牡蛎,这是一个既累人又缠人的工作,一旦开始就要全副武装、全神贯注,仔细耐心地将牡蛎肉从外壳中挑出,而且一坐便是好几个小时。初次挑杜蛎,陈苔的动作稍显笨拙,但看着自己最后的成果,成就感油然而生,脖子、肩膀的酸痛都被丢到了脑后。
  
  收获不一样的感悟
  走出校园象牙塔,小试社会基层职业,虽然只有短短几天,同学们的感受却很深刻,对自身今后工作、生活的许多认识也发生了较大的改观。
  一位名为“小搬运工”的学生党员在微博上发出这样的感慨:“没干几天就浑身酸痛,贴满膏药,才深知父母的不易。”另一位“水果售货员”也在微博上写道:“看起来很平凡的职业,当中却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也有的“超市小售货员”认为:“再微小的工作,也需要不断地努力奋斗,同样也需要被认可和尊重。”
  “渔夫们的工作很不容易,虽然我还不熟练,但能为他们分担工作,哪怕只是一点一滴,也很开心。”陈苔说。当时恰逢过年期间,牡蛎作为餐桌酒席上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市场需求量相当大,渔夫们的工作非常的繁重。在这期间陈苔也收获了劳作带来的快乐和充实,并借此机会进一步的了解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增进与家乡的感情。“这样的活动对我们来说很有意义。亲身经历过后,才能真正体悟到劳动的艰苦和食物的来之不易,我会更加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陈苔说。
  学生党员的的寒假基层体验活动,让大家收获良多。真实艰苦工作环境的体验,让学子们更加珍惜现在的读书时光。

温州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8440次访问,全刊已有898263次访问